用这种思维谈恋爱的人,只会谈一次就被伤一次,很难修成正果

之前和闺蜜聊天,谈到我们很少有真正的爱情教育。

那些口耳相传的爱情“圣经”,大多是人们从影视,言情小说,广告里面看来的。

然而,这些经过艺术加工或资本装潢的作品,对男女分门别类的爱情熏陶,并不能教会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亲密与联结。

起初,大家带着憧憬步入现实,然后发现那些憧憬绝大部分不符合现实。

不断碰壁到最后,甚至开始怨憎,最后退缩,选择所谓的绝对安全。

闺蜜说:“那些生活一团乱麻的人,都苦苦念叨爱情。

他们寄希望于从天而降的拯救,却不愿意真正直面自己的情绪与感受。

如果他们正视了,就会发现改变的决定权在我们自己身上。”

她叹口气:“其实我也一样,我害怕真正意义上的自立。

我总是想,如果连情感也要自立了,那我该有多么孤独啊。”

闺蜜很矛盾,她选择了按部就班地直面生活,带着痛苦与清醒看待现实,寻找答案。

在心理学上,有一种叫做“依附理论”的说法。

是指一个人为了得到安全感而寻求、亲近另一个人的心理倾向。

对于这个人而言,当另一个人在场时,他会感到安全,不在场时,就会感到焦虑。

我更倾向于把另一个人用“理想爱情对象”代指,或者理解为“真爱”。

大部分希求爱情的人,内心都有关于理想对象的模板,也或许有原型,甚至完全虚拟的拆解组合。

有这么一类人,依附与寄生倾向都很严重。

甚至可能谈了恋爱,还会渴求对象完美满足自己的期待,严丝合缝于自己的爱情模板。

重叠了会感到满足,不符合了会感觉分外焦虑。

其实,这种在爱情中依附、寄生的思维,很容易毁灭亲密关系。

毁灭之后,破坏者甚至会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。

如果破坏者一直没有自我觉察或者内省,那这类人以后仍旧会重演剧本。

要知道,无论对任何人而言,没有正确看到爱情,就不能够真正意义上享受爱情。

如果这类人想要自救,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重塑自己的思维。

01

感觉到自己的恋爱投射

你有清醒地觉察到自己的恋爱需求么?

比如以前,我是个沉迷于暗恋的人。

我并不想真正进入一段恋爱关系,我只是享受喜欢一个人的那种恋爱的感觉。

当然,对方也并没有喜欢我。

但后来我发现我在掩饰,我也想要情感上能有人依赖,也想要情感上的回馈。

假如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喜爱,就会有被拒绝的风险。

而被拒绝在我内心中等于不被喜爱,我会感觉受到了威胁。

美国作家芭芭拉·安吉丽丝曾说过:

我们被灌输了对于理想伴侣既定的想法或者叫做幻想,然后就开始了投射。

就像那时的我经常做梦,梦见一个完美的对象,会满足我的全部幻想。

他不会否定我,会鼓励认可我。

潜意识里,我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。

所以我讨厌别人的拒绝,因为那会让我自惭形秽,甚至怒火中烧。

后来,谈了一段恋爱,可他完全不符合我的理想标准。

相处的过程中,我愈加丧气,最后选择了分手。

刚刚分手的那段时间,我会把原因归咎于我的运气不好,不足以让我遇到一个完美对象。

后来,我更加努力,以期待让自己更快地能够遇到真爱,能够有人完美地按照我希望的样子爱我。

然而,越努力越觉得空虚,越觉得现在的自己不值得被爱,一度又陷入了自怨自艾和自我贬低。

在《圆桌派》里,窦文涛关于爱情有一种说法:

爱情是一朵花,娇滴滴的,同时很脆弱,什么考验也经不住,也不要轻易考验它。

相反要呵护它,别让它受到疾风骤雨的破坏。

这个说法和弗洛姆有关爱的能力的知识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的确,与其幻想被拯救,被别人治愈,依附在爱的对象身上,不如让自己内心的爱充实、热情、流动起来。

02

重视自己在面对爱情时的担忧

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一句名言:

幸运的人一生都能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治愈童年。

我们总是痴迷于用外在的东西填补内心情感的匮乏与缺失。

但对于一些心理上复杂的问题,幻想用“真爱”来解决未必是种轻松的解决方式。

内心匮乏的人,无法做出给予爱的行为。

因为幼时他们根本没有感受到很多爱,长大之后也丧失了感受爱的能力。

爱的给予和得到的标准,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极其动荡。

嫉恨、怨怼、逃避等次生负面情绪,使他们的内心孤单以及错乱。

亲密关系会让他们感觉窒息,不配得感会带来很多痛苦和压力。

偶尔压力濒临峰值,更会让他们感觉不受控制。

甚至会想要伤害他人和自我,破坏和毁灭亲近的人和事物。

但,放轻松。

这些都没关系,孤单和错乱甚至是好事,同时也是觉察自己的时机。

试着放下讨厌自己的心情,回应自己的内心。

要知道,那些不好的经历,都不是你的错。

让思维平静下来,集中注意,重视当下的情绪和感受。

失控并不可怕,重要的是你仍有很多选择。

你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去做决定,直面困境,你反而能感觉到身体和大脑逐渐回归的控制感。

另外一个很小的建议是,不要轻易选择担忧。

就像临床心理学家珍妮·西格尔说的那样:

担忧就是在错误的地点寻求答案和保护,且会妨碍我们让他人感觉到被爱。

多关注自己的感受,不要过度思考与评判,然后把你感受到的爱与温暖传递出去。

不过,有些担忧是必要的,是警醒你暂停的信号。

比如人生低谷时,千万不要因为担忧,而抱着找救命稻草的心情进入一段恋爱关系。

因为那样一定无法解决问题,反而会暴露更多的问题。

无论任何时候,认清当下的困境和亟需解决的主要矛盾都是必要且紧急的事情。

03

了解自己在爱情中的创造力和积极性

荣格曾说:当你没有意识到你的潜意识的时候,它就是你的命运。

寄生式爱情,是把自我价值寄托维系在一种关系中,通过剥夺耗竭“母体”资源,从而满足单方面的匮乏的一种情况。

然而它是强压之下个体寻求的一种情感寄托,并不是真正的爱情。

容易发展寄生式爱情的人,经常是不懂得如何自爱的人。

在亲密关系中,长久的幸福和谐是需要方法的,首当其冲是要懂得给予爱、关心、责任。

自爱的人面对亲密关系,不会使用剥削或者损害的方式。

自爱的人,更懂得“超限效应”,当遇到了不合适的人,不会苦苦索求感动自己。

而是会明白感情无法勉强,及时放下,并且尊重对方的拒绝。

因为他们认可感情和关系的自由,且兼具感性和理性,懂得付出的分寸,也懂得回馈的温柔。

自爱很容易被错误地等同于自私,然而两者并不一致。

自爱是圆满寻求丰富,是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。

自私是匮乏追逐满足,是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。

自爱是忠于自我,在人际互动中逐步寻找答案,完善自我。

自私的人会把依赖当成爱,一旦无法依赖就会沮丧痛苦。

他们有时会是剥削的姿态,有时会是讨好的姿态。

但本质上,都是一种过分的索求,即借助于某种方式来索求另一个人本来不想给的东西。

他们擅长依赖且依附于关系,别人经常是他们实现自我目的或者满足欲望的工具。

希冀爱与尊重的伙伴们,请记得,我们永远有无限可能性。

要想别人爱你,可以先试着让别人感觉到被爱。

从这个意义上说,自爱的人获得的,永远要比自私的人获得的更加丰满充实。

愿大家,都能成为幸福且自爱的人。

作者|王京小说创作者,古典文学沉迷者。涉猎中外哲学,相信但不迷信。喜欢钻研个体心理学,坚信个体具有主动创造性,任何事情都有三种及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。


卓跃新闻网 https://www.zhuoyue5.com/

上一篇:

下一篇: